原油配资手续费 发挥优势打造企业“出海”服务公共平台

发布日期:2025-04-03 20:57    点击次数:70

原油配资手续费 发挥优势打造企业“出海”服务公共平台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772.9亿美元,较上年逆势增长8.7%。截至2023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9554亿美元,其中股权投资16399.7亿美元原油配资手续费,占55.5%。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从出口到“出海”的转变,即从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国际贸易走向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的对外直接投资。其中,海外投资比较集中的是汽车零部件、电子和通信行业。在这些热门行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70%,已然成为当下“出海”的主力军。

究其原因,内因是中国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国内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日益成熟,外因则与近年来地缘政治变化引发的脱钩断链以及关税贸易壁垒不断升高有关。为巩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以及实现国际贸易的可持续性,近年来,国内大量中小企业选择“出海”,因应全球商务环境的剧烈变化。

如火如荼不等于一片坦途

中小企业“出海”态势如火如荼并不意味着“出海”之路一片坦途。

首先,与在国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相比,出海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大,对企业各方面的能力要求,特别是跨国经营管理能力要求更高。

再次,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它们在高端人才、先进技术、融资环节等关键因素上都会面临很多困难。从海外收入的角度观察,A股上市公司中的非金融能源类企业收入排名前1/4的公司,2022年以来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由13.8%上升至14.2%,而收入排名后1/4的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反而从13.3%下降至12.1%。这可能意味着,即便是作为中小企业佼佼者的小型上市公司,在“出海”浪潮中也未必能够获得称心如意的表现。

因此,中小企业“出海”,除了要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跨国经营管理能力,完成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型的功课之外,还亟须从政策、法律、安全、资金等多个层面加强服务支持企业“出海”的政策供给和产业服务生态建设,培育壮大中国企业“出海”的高水平生态链、生态圈。以政策供给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长期以来主要聚焦将外资企业引进来的相关政策,在如何有效支持、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方面,政策的供给量,以及政策的服务和支持力度显然是不足的。

一些可喜的变化正在出现。2025年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中小企业“出海”服务专项行动的通知》,以汇集各方资源力量帮助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通知通过政策入企服务、市场开拓服务、国际人才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跨境金融服务、权益保护服务六大重点举措,推动各地结合实际,加强“出海”服务的系统化供给,组织服务机构与有“出海”意向的中小企业精准化对接,提供专业化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畅通信息渠道、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助力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

加力打造“出海”服务公共平台

打造“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是上海肩负的“五个重要”战略使命之一。上海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作为高水平开放的试验田,具有先行先试的制度优势,应该针对中国企业“出海”服务进行大量创新尝试,用好上海的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着力构筑服务支持国内企业“出海”的专业化生态圈。

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2024年临港新片区备案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项目876个,备案中方投资额76.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5%;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20.7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18亿美元,同比增长1.79%,已成为国内企业“出海”的重要枢纽。

企业“出海”所必需的高水平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上海均有能力较强的市场化服务机构可以提供,在专业服务领域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体系。近些年,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自贸区和临港新片区为服务“出海”企业进行了大量创新性探索。例如,上海自贸试验区推出的跨境人民币结算、外汇管理改革等创新举措,极大便利了企业跨境资金运作。同时,上海正在积极搭建各类“出海”服务平台。如“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跨境投资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等,致力为“出海”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风险预警等一站式服务,有效提升企业“出海”效率。其中,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是全国首个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办事大厅,设置了跨境金融、涉外保险、法律、财税、境外投资备案等十个咨询窗口,致力于打造一站式信息集市。

尽管如此,按照前述统计公报,2023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590.7亿美元,即使扣除“出海”实力较强的中央企业和单位所占的662.3亿美元,仍有高达928.4亿美元是由服务需求相对强烈的各类民营企业和地方国企完成。比照2024年上海备案投资额,服务企业“出海”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上海服务国内企业“出海”还可以进一步提档升级。接下来在国际化人才招揽、跨境服务网络建设等方面,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仍需加力。另外,境内金融机构对企业海外业务提供融资贷款和担保的意愿还需提高,对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布局海外市场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大。

对于护航国内中小企业“出海”而言,首先,要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议平台建设机构联合相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专业院校等共同参与,建立统一的“出海”企业数据库、项目信息库和服务平台体系,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比如,充分发挥自贸区和新片区的政策优势,加强临港新片区“走出去”综合服务等公共平台功能建设,为“出海”企业提供境外投资指引、金融保险、法律财会、政策咨询、风险防范、市场研究、人才合作、业务培训等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其次,要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可以通过推进临港新片区开展境外投资便利化试点,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一步提高外汇登记效率,简化展业流程,提升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水平。建立覆盖全球的“出海”信息网络,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资源,提供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风险预警。设置发改、商务、外事、外管等部门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解决备案事项多头管理、手续繁琐、办理时间过长等问题;加强风险预判和管控,提升监管合力。

最后,要持续创新完善“出海”服务政策体系,系统提升“出海”服务生态能级。政策支持体系尚需完善,特别是在税收优惠、融资支持、风险补偿等方面,目前的政策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比如,目前海南自贸港已落地“重点企业新增境外直接投资取得的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上海目前还没有类似支持政策。再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跨境金融产品,支持法律、会计等专业服务机构拓展国际网络;设立企业“出海”专项基金,完善风险补偿机制;对支持“出海”所必需的金融、保险、法律、财会、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的支持政策;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企业“出海“服务专项人才培养,都需要像”引进来”一样,进行相关的政策创新,以实现“出海”服务生态能级的整体提升。

(阎海峰系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胡佳敏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举报 文章作者

阎海峰

胡佳敏

相关阅读 乘联分会:3月1-23日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15.4万辆 同比增长18%

3月1-23日,全国乘用车新能源市场零售62.2万辆,同比去年3月同期增长30%,较上月同期增长40%,今年以来累计零售204.8万辆,同比增长34%。

58 03-26 16:54 司法部、工信部负责人就《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答记者问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在规范支付行为、强化支付责任方面有哪些新规定? 司法部、工信部负责人答问。

94 03-25 09:36 从国内激光雷达第一股到新材料小巨人,上海科技企业加速出海

出海经历了从技术、产能到品牌的转变,现阶段在高端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表现突出。

292 03-13 20:26 当消费遇上AI|多家医疗企业股价借AI概念创新高,行业需关注风险

AI+医疗概念股近期表现强劲,市场规模预计将大幅增长,但行业潜藏的挑战包括业绩不佳、数据隐私和人才培养等问题。

558 02-20 12:44 海外收入占比不足3%,恒瑞医药赴港上市“押注”出海

被业内认为一定程度上起到“美化”财务报表的作用原油配资手续费。

108 01-16 16:1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