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股市配资网 “CV四小龙”的老问题和新挑战

发布日期:2025-02-16 22:06    点击次数:159

正规股市配资网 “CV四小龙”的老问题和新挑战

  近日,云从科技(688327.SH)发布了业绩预亏公告正规股市配资网,预计2024年全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6.88亿元至-5.90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则为-7.20亿元至-6.20亿元。《中国经营报》记者按该公司的最新公告数据计算,云从科技自2020年至2024年五年里累计亏损超过35亿元。

  云从科技创立于2015年,与商汤科技(00020.HK)、旷视科技、依图科技曾被业界合称“AI四小龙”,准确地讲是“CV四小龙”,即因计算机视觉(CV)识别技术而兴起、备受资本青睐的4家AI“明星”企业。而当AI大模型时代到来时,曾经的AI明星公司普遍遇到挑战,探索转型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共同课题。“AI四小龙”发展现状如何?在大模型时代,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市场中,他们还有机会占据一席之地吗?

  盈利“老”问题持续遭拷问

  “这么多年了,传统AI公司还在亏钱。”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一条这样的留言评论获得了较高的点赞数。AI公司什么时候能赚钱?这一问题多年来持续拷问着AI企业。

  在预亏公告中,云从科技表示,短期内公司业务遭受显著冲击,新签订单拓展遇阻,新签订单规模同比减少,直接致使公司收入规模下滑。此外,出于战略考量,公司主动降低部分标杆项目的毛利率,使得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同比有所下降,毛利额亦同比出现下降。

  云从科技是“AI四小龙”中创立最晚的一家,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商汤科技分别创立于2011年、2012年、2014年。一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AI四小龙”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彼时,深度学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创始团队拥有鲜亮的出身履历背景,吸引了大量AI人才,而从外部来看,政策支持以及安防、金融、交通等行业领域的旺盛需求都起到了助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国内外大量资本涌入AI领域,“AI四小龙”在谋求IPO之前无一例外地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的多轮融资,因此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企业。

  然而,因技术投入高、商业化落地难、市场竞争加剧,“AI四小龙”长期依赖外部融资“输血”,而IPO也就成为新的“造血”来源以及资本退出变现的通道。商汤科技于2021年12月30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云从科技则于2022年5月27日成功登陆A股科创板,而旷视科技先后两次分别向港交所、A股科创板发起冲击,但到2024年11月底撤回IPO注册申请,证监会终止上市注册程序;依图科技则早在2021年7月撤回IPO申请,上市以失败告终。不难看出,在IPO募资输血方面,依图科技、旷视科技早已在“AI四小龙”中掉队。

  记者查阅历年业绩报告时注意到,作为“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自2020年至2024年上半年,净亏损累计超过442亿元,扣非后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亏损接近200亿元。从二级市场来看,商汤科技在2024年12月30日迎来上市三周年,股价及市值相较上市之初已缩水至约1/3。

  事实上,不只商汤科技和云从科技,长期亏损几乎是AI公司的常态。与云从科技同一年在科创板上市的另一家计算机视觉技术公司格灵深瞳(688207.SH)自2020年至2023年的四个财年里,净利润分别是-0.78亿元、-0.69亿元、0.32亿元、-0.90亿元。2024年前三个季度里,该公司净亏损为1.38亿元,扣非后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为1.45亿元。不难看出,尤其是2023年至2024年,亏损额度在扩大。而这两年恰好是AI大模型、生成式AI火热的两年。

  毫无疑问,以计算机视觉技术兴起的AI公司,在风光鼎盛之时迟迟未能找到商业化闭环的“法宝”,而当大模型时代来临之时,自然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大模型时代,该走向何方?

  最近两年里,AI大模型赛道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爆发式发展,包括科研机构、科技大厂、初创企业均参与其中。C端市场充斥着五花八门的AI工具;在B端,各个行业领域同样在探讨大模型落地赋能。在这种情况下,“AI四小龙”也在不断探索转型破局之路。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指出,“AI四小龙”在早期主要专注于以计算机视觉为代表的特定领域,业务较为单一,缺乏对大模型技术的前瞻性布局。计算机视觉与大模型是两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大模型技术需要海量数据、强大算力和复杂算法支持,这些公司在转型过程中面临技术瓶颈和资源限制。大模型训练和部署需要巨额资金支持和稀缺的GPU芯片,“AI四小龙”在资金储备、融资能力上相对不足,相比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存在较大差距。大模型领域市场格局正在逐渐趋向稳定,“AI四小龙”恐怕机会有限。

  事实上,无论是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火热的时代,还是在大模型时代,“AI四小龙”都在不断地寻找商业化落地与破局的道路。近两三年里,从上市公司财报里可以看到,商汤科技、云从科技均加入了裁员“大军”,从而降低成本支出。数据显示,云从科技的员工总数从2020年年底的1798人缩减至2023年年底的801人。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年1月中旬,云从科技发布公告披露,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张岭因个人原因辞职,核心技术人员由原先的3人变为2人,分别为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曦和副总经理李继伟。商汤科技的员工总数在2021年年底为6113人,而到2024年6月底,这一数字降低至4672人,总共缩减了1441人。

  就在2024年12月初,商汤科技董事长兼CEO徐立通过内部公开信宣布,商汤科技已完成战略重组,并构建起新的“1+X”组织架构,其中“1”代表核心业务,即AI云,涵盖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的集成;“X”则代表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为业务发展负责,这些生态企业将获得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在徐立看来,此次新架构调整的目标在于“升级成为一个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强劲增长潜力的组织,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云从科技方面公开表示,未来将聚焦主营业务开拓新的业务增长曲线。截至目前,该公司布局了数十个行业大模型,并研发了DataGPT、智能客服、AI鼠标等泛AI智能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AI大模型同样面临投入成本高、商业化落地难的问题,尽管赛道参与者众多,但如何盈利仍是困扰AI企业的难题,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曾经的“AI四小龙”,还是新兴的AI大模型“明星”企业,都面临同样的考验。谦询智库创始合伙人龚斌指出,当AI通用泛化能力不足时,企业往往只能做to B的生意,而基于市场现实,to B市场标准化欠缺,AI解决方案很容易陷入定制化、难以规模化的困局,更遑论盈利。不过,与计算机视觉技术时代相比,大模型在消费级(to C)市场有希望出现所谓的“爆款”AI原生应用,当AI产品达到引爆点或者市场流行的拐点时,或许才有可能解决商业化的窘境。

  如今正规股市配资网,新的大模型“四小龙”已站在舞台中央,在这场AI大模型的群雄逐鹿中,曾经的“AI四小龙”还能否占据一席之地?商汤科技的架构改革能否取得成效?云从科技能否扭转亏损局面?这些问题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和报道。